闵行春秋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3 posters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weiping584 周三 三月 12, 2008 11:53 pm

对汤因比的文明形成的非环境论的思考

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文明的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环境因素不是决定人类文明诞生的决定性因素,他说:“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隐含的意思是某个其他成分的存在、表现与活动。”“‘地理实在是他们(人类)加以处理的实在’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关键设备不是技术,而是他们的精神……就人类而言,决定的要素——对胜败举足轻重的要素——决非种族与技能,而是人类对来自整个大自然进行迎战的精神。”对于这段文字而言,就汤因比的唯心史观人们已经批判很多。而我也认为这个观点有所不妥。但是,汤氏的非环境论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深刻的启发。在文中,汤氏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说在环境论的说法中,文明的诞生是取决于环境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在其独特的草原环境影响下,走上了游牧生活的道路并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文明。但是汤氏却举出了一个驳论,如果是草原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畜牧业的草原文明的诞生,那么同样的北美的广阔的大草原、南美的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昆都士草原却没有产生畜牧业文明。甚至当白人们到达澳大利亚草原时,他们竟然发现“他们把这些牧人的天堂当作狩猎的场所,始终停留在畜牧业发生之前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状态。”有人也许会说澳大利亚的土著在草原的环境下没有发展出畜牧业也许仅仅只是偶然的现象?但是同样的现象却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北美洲的广阔草原上同样存在。那么就说明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偶然问题了。难道反过来说亚欧草原带上产生的畜牧业是偶然的吗?其实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地区的环境,它们决不是没有产生畜牧业的丰厚环境。但是他们那里的人们却连一点畜牧业的意识也没有。这确实让我们注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本应该向高级生产方式发展的澳大利亚以及南美、北美草原地区的生产力方式停滞不前呢?如果把这种现象完全归结到环境因素上,或者归结到完全所谓的生活的精神上,都是显然难以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生产力的发展突破环境的束缚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世界历史形成的关键条件是什么?生产力的确是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生产力的发展缺少关键的条件因素,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或缓慢发展的现象无疑就会产生。以下便是笔者对关键条件因素的分析。

一、首先必须说明区域内部、区域或文明之间的交往给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只有各个区域间相互的联系才能会给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这样一种关键的条件。而且先进的文明与相对落后的文明之间的联系所带给较落后文明生产力的飞跃也能够说明问题,因此只有在与外界交往联系的前提下,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进步才有可能成功。但有人也许会用南美、中美的印第安文明的产生与繁荣来反驳我。他们认为这种文明在与其他大洲隔绝的情况下获得高度的发展是很难用上述的观点解释的。实际上我们所要注意到的是,联系无所不在。虽然相对于其他大洲的隔绝,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在他们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如果没有早期的交往与联系,我们实在是无法给玛雅文明的突然形成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事实我们看到在中美洲文明的早期文明中,科潘文明、托克托特文明的频繁交流。当然在南美印加帝国前期的昌昌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也是一种明证。同时我们再把中美的玛雅文明的情况与北美的阿兹台克文明的兴起进行一番联系,来自北方的阿兹台克人在其从游牧的生产方式向定居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受玛雅文明的影响可见一斑。(从阿兹台克人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从北美的某个地方即“七洞之地”四处迁徙最后在神鹰的指示下在墨西哥高原定居的,可见在此之前他们所过的很有可能是一种游牧的生活。)实际上,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中,区域之间甚至区域内部的交流与联系是从原始社会起就已经存在了,完全与世隔绝的人类群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始终是少数,而且其发展程度的情况大家也可想而知了。在西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采集经济与狩猎经济分别根据具体的环境的不同与不同地区的生产经验的交流下,农业与畜牧业产生了。我们注意到农业与畜牧业最早产生的西亚地区与两河流域,其范围内的交流十分明显。而且由于人类的交流空间的扩大,这种文明的影响也在扩大。比如铁器从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部的传播(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铁器是受西亚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种说法依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笔者认为中国的铁器可能受到了西亚的影响是有可能,但是起源于西亚却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文明之间的交往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二、区域内部、区域或文明之间交流的维度问题(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 among Regions or Civilizations)与流通循环体系的形成与扩展。诚然我们不能排除农业或者畜牧业在一个部落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假设,但是农业与畜牧业的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就不可能完全依靠一个部落的推动。虽然上述的假设(hypothesis)没有逻辑上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是很难实现的。回到汤因比的问题上,我们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交流对生产力向先进的形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也不能对上一段中区域间的交流现象在澳大利亚与北美、南美诸部落之中也存在的问题给出较好的解释。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些地区其内部的交流的存在。但我们一旦仔细观察这些部落的内部交流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区域与区域或文明与文明交流与联系的维度(这种维度包括了经济、文化等多重性)与交流的循环体系的形成的扩展。如果交往的维度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停止了扩张,那么其社会的进步很有可能就会停滞。在中美与南美的印第安文明中,区域或文明之间的交往的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玛雅与印加的农耕的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其没有继续向更高的生产水平发展。因为其交流的维度当碰到浩瀚的太平洋与安第斯山脉时就不得不停了下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印加文明的分布情况,我们会看到他几乎是沿着安第斯山脉的南面分布的,它并没有影响到山北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亚欧大陆上特别是西亚与中亚甚至东亚之间的交流却没有受到相似的地理因素的阻挠而停止不前,尤其是那些跨洲的大型帝国的出现更加说明问题。同样阿兹台克帝国的北面并不像印加帝国那样有那么大的地理限制,(更关键的是根本就没有一个象样的“国家”敢与它对抗)。但是它却没有把它的帝国扩张到北美的大片土地上,这是不是又同样反映了文明交往维度与交往的循环体系对一个这样强大的帝国的影响呢?同样这种的文明的交流的循环体系虽然形成但是其并没有一步一步地扩大。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并没有形成交流的循环体系。那么在南美的潘帕斯草原上与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部落们,他们的文明交往的维度甚至就只限制在其居住地的附近,而无法扩展了(虽然东南亚与太平洋的一些部落向澳大利亚进行了移民,但是这中活动并没有在澳大利亚历史上为澳大利亚打开一条持续的、稳定、通畅的文明循环体系。)那么亚欧大陆的情况呢,从远古时代起,亚欧大陆的区域与文明的维度就形成了,而且其在不断的扩展中。区域与区域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的联系与沟通的渠道也很发达。大陆上的区域与文明之间交流的循环体系数量之多,交流方式之多,交流规模之大是远远为其他大陆所不可比拟的。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交往,亚欧大陆之间的各个地区的交流维度都会进一步扩大。比如历史上的南北丝绸之路、中亚民族大迁徙与蒙古帝国的征服所反映的历史影响就可以说明。即便回到前面的假设,农业与畜牧业是在一个部落中产生的,但是那种生产方式所基于的生产经验与生产知识,很有可能其来源就不是一个部落所能积淀下来的。从原始的采集经济与狩猎经济向先进的农耕与畜牧经济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类生产力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群体、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的一个反映
weiping584
weiping584
大将
大将

帖子数 : 13
注册日期 : 08-02-23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suhkai 周四 三月 13, 2008 11:31 am

汤氏在书中所作的批评,其前提并不是完全的否定或者完全的肯定,楼主对汤的观点存在一些误解。
汤氏的问题在于,他将环境论的适用前提泛化了,他对环境论的概括带有简单化的倾向。这也是这些“大历史”写作者的一个让人反感的毛病。
环境论没有很好意识到的其中一点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类似于鸡与蛋的互生关系,这种关系放到历史里面去,往往会因和一些偶发性因素相纠结,而呈现出复杂的现象,这不仅存在于游牧民族这一例中。
在文明交流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量”的问题。区域内部、区域或文明之间的交往给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判断这个结论,不得不重视量的问题。我想起一个唐史研究的资深教授所提出的一个疑惑,他说,中国的丝绸之路每年运的这些东西究竟会对东西方文明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点物资产生的作用能提到文明的层次进行讨论吗,我们没有想好或者去证明这个问题就着急地去思考文明层次上的问题,这种做法只会得到更多人的质疑。(中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评价有意无意的带有太多的政治和民族意识色彩,以实证的角度看,他们所提供的证据都是没有客观说服力的)。
另外,区域内部、区域或文明之间的交往在历史上的形式往往是战争,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也因该要加以考量。
其实我对这些大历史的论述一直以来带着问号。这样的写作与其说是发掘了一部分历史,不如说是更多的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suhkai
大将
大将

帖子数 : 56
注册日期 : 08-02-22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weiping584 周四 三月 13, 2008 11:39 pm

本文的写作并非就汤氏的环境论的具体内容而言。本文主要是针对其对于澳大利亚及北美、南美为什么没有产生高层次的生产方式而言。所以望认真您读完全文再下论断,其次,本人并非具体说丝绸之路的问题,我注重的不是丝绸之路的物品量,而是在乎文明之间固定的,循环的一个交流体系的完成对文明进步的影响;所谓运输量的问题对于交流体系来说只是其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我想我们在谈及丝绸之路之时,一般都会说其为亚欧大陆两端文明进行物质。文化等各种交流的沟通的渠道吧。所谓“一个唐史研究的资深教授所提出的一个疑惑,他说,中国的丝绸之路每年运的这些东西究竟会对东西方文明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点物资产生的作用能提到文明的层次进行讨论吗,”我表示怀疑,如果真是那样,丝绸之路存在价值何在?这个观点实属一家之言值得推敲。而南北丝绸之路的意义不在于其表面的物质交流,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文明交流的循环体系。这才是我的真正主旨所在。(注意我在文中一直谈到的文明交流体系与文明交流的维度问题)
至于战争问题,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战争对文明交往的作用。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定期掠夺与战争也可以构成一个文明之间固定的,循环的交流体系啊。
寥寥数语,如有不当
望您见谅
weiping584
weiping584
大将
大将

帖子数 : 13
注册日期 : 08-02-23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suhkai 周五 三月 14, 2008 9:14 am

兄弟的文章我已经读完,并且仔细的读了两遍。没有读原文我是不会随便乱评价的,这点你放心。汤的《历史研究》,我从高中开始已经仔细翻阅了不下4遍。如果能够阅读一下他的全卷本,那就更能体会和理解他的意思。
“文明之间固定的,循环的一个交流体系的完成对文明进步的影响”,我们何以来考察这些影响,通过思辨?总要有一些历史的数据吧。我说的运输的量就是一例。因为搂住在文中提到了丝绸之路,并以此为证据。所以我就拿我自己知道的丝绸之路来说明两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任爽教授的质疑(就是那位唐史教授)也是针对国内那些论定丝绸之路具有重大的文明交流价值的观点而言,因为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是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种质疑为数不少,如果搂住了解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后就不会武断的说这是一家之言了。
我只是以一个实证的角度来怀疑这些东西。存在能够维系一个体系的交流量吗?
历史的价值在于拿出令人信服证据来展现过去,我们需要的是原始的数据,并从原始的数据开始做。
咱们这是讨论啊,别往心里去。
其实这种解释性的大历史方法存在的问题太多了,这不是你的问题。

suhkai
大将
大将

帖子数 : 56
注册日期 : 08-02-22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titaner 周三 三月 19, 2008 8:19 pm

首先对澳洲草原、潘帕斯草原在人类文明早期是否真的像亚欧的游牧区域那样适合游牧,表示怀疑,潘帕斯草原和澳洲草原开发成为全球著名的畜牧区,是欧洲人带着羊和成熟的畜牧技术去之后的事情,如果让印第安人放牧羊驼,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而澳洲草原,目前为止我还没想到适宜放牧的原生性动物,从根本上说,澳洲大陆的哺乳动物只限于有带类,这个,游牧袋鼠,貌似是不太现实的……
从这个角度讲,亚欧大陆生产力的突破是有一定偶然性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人们对于进化论在历史中的应用,是有误解的,进化论的关键在于,一个有利的变异产生后会被保存下来并扩散出去,至于这个变异产生在哪里,产生在什么时候,本来就是不一定的。
同样,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突破,社会的发展,这个趋势也许是一定的,但是产生在哪里产生在什么时候,是不一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不能强求各个地方一定会按照某个模式发展,或者经历同样的发展轨迹。
历史总是靠史料说话,从史料出发,其实不依靠进化论的逻辑,我们也能意识到不同区域历史的巨大差异,而不必一定用一种总体的模型区进行概括。
然而私下里有一点小小的想法,当为了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而沉浸于纷繁庞杂的史料,常常让人感到无力与虚无,人文学科,也许毕竟还是需要一定精神,这种精神,或许就在于对一种普遍的历史的追求。我很喜欢张耕华老师的一句话,人类历史的普遍经验也许并不存在,但对这种经验的追寻不应被否定。因为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除非有一天,普遍的历史被证明确实不过是永动机式的存在,(但也肯定至少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意义上的)否则,总会有人去做这种追求,然而这种追求中的成果,几乎不会有尽如人意的,可是,毕竟,从人们尝试编纂世界史到现在,人们对世界史的理解,已经越来越丰富了吧。
才看到这片帖子,上个星期已经老蒋争论过这个世界史的问题了,嗬嗬,算是一点余论吧。 

titaner
少尉
少尉

帖子数 : 12
注册日期 : 08-02-26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suhkai 周三 三月 19, 2008 9:45 pm

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历史研究是一种群体性的作业过程。确实对单个历史学家而言,浩瀚的史料确实很容易使人绝望,但是对于一个历史学家群体而言(空间和时间上的群体),这就成为了可能的实践。在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实践得很好,他们往往共同分享资料,相互切磋,分工合作,做出来的成果也相当的令人信服。日本的历史学家的团队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我们而言,踏踏实实的以史料为基础解决一个问题,尽管不是大问题,但是这对于整个历史研究群体的学术积淀也是一份贡献。

suhkai
大将
大将

帖子数 : 56
注册日期 : 08-02-22

返回页首 向下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Empty 回复: 谈由汤因比的非环境论所想到的启示

帖子 由 titaner 周三 三月 19, 2008 11:14 pm

呵,我也很喜欢日本历史学家的那种合作方式,不过我只大概了解一点精度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情况,他们的那种长周期的研读会,我是很服气的。不过在中国是否可以成为可能呢。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学术圈里的非正式的讨论会或者集合,还是在增多的,也算是存在着希望把。

titaner
少尉
少尉

帖子数 : 12
注册日期 : 08-02-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