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术精神探析(一)
浙东学术精神探析(一)
浙东学术精神探析
浙东学术的精神,即浙东学术的灵魂,指的是浙东学术作为大致统一自成一格的学问系统所透示出来的特有的学术宗旨、学术方法、学术价值、学术特征和学术风格。浙东学术奠定于古越文化的根基上,古越文化是与中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距离最远的地域文化系统之一,也是受中原体制束缚最少的文化系统,称之为“我国古代海洋文化最灿烂的光环”。浙江地域一直处于华夏文化的边缘地位,由此浙东学术既保持了较多的本土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学术文化的有益成分;既有自己特别的学术追求,形成自己特殊的学术宗旨、学术风格,又能在外来的众多学术中保持一种自由的选择,较少拘束与成见;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术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的领悟,具有明显的学术倾向性,又保持了与正统文化和庙堂学术一定的距离,并不能不有所偏离。如何界定 “浙东学术的精神”必须从深长流远的古越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追寻浙东文化的格调与定位,要从思想文化的继承性,社会历史演变的曲折性,环境和民风民俗的特殊性,尤其是学术大家的理论创造性作多维理解,阐明其学术精神的真实呈现,以及学术精神对浙江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意志品格的影响,对社会产生的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从浙东学术的演变和主题的分疏、讨论中,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其学术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
(一) 实事实功,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崇实尚实,求实效,讲实功,学术为经世致用,并由此构成其鲜明特色。
汉代王充的学术宗旨是疾虚妄、反浮夸、务实诚、重效验,他反对汉代儒生神化孔子和儒经的 “浮妄虚伪”之学,强调“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以实效实证判定人们认识的真伪。南宋浙学以实事实功为理论旗帜,与空言心性的道学形成鲜明的对照。陈亮、叶适、吕祖谦以及“四明学派”等浙东学人都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研究实用之学,他们所关注的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土,谋求国家“中兴”的实现,自觉担负起“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的责任。他们所研究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学问。如陈亮一生所探讨的,除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理论问题外,还包括历史掌故、江河淮汴、量度权衡、科举铨选、土地赋税、宗教道观、农田水利、妇女生活等诸多实际性的内容。叶适则进一步探讨了人口、货币、以至农囿田圃等问题。他们所探讨的也是如何解决现实危机的办法,南宋浙东学人面临的是严重的外患和动荡的社会,导致这种困境的是政治上的吏治***、苟且偷安;经济上的赋税繁重,百姓困穷;财政上的支出浩繁,入不抵支;军事上的兵冗将庸,御敌无方;学术上的崇尚穷言,务虚成风;这些现实问题及危机构成了他们理论思考的重心,学术关注的主题,由此形成他们富有现实性品格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教育思想。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而他们的价值观,偏重于求实际效果的功利主义,被人们称之为“功利之学”。
明代王阳明“心学”崛起,其主张道德心性问题,重建道德主体性,并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是 “尚虚”,其实,阳明之大力倡导心学,起因就在于他反对程朱理学由于官方化而导致的形式化、僵化和虚化,从而背离了儒学的真精神,心学的崛起是使儒学由虚转为实的一个契机,本质上是要求恢复世道人心,挽救颓废的学术,稳定社会,符合孔孟儒学的入世精神,属于经世致用之学。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蕺山学派则继承了阳明融本体与工夫为一的主体实践论哲学。刘宗周尚“诚意”、倡“慎独”,关注民生,重视践行,具有明显的崇实务实倾向。
黄宗羲开创了清代浙东史学,经世致用成为明确的学术目标。梨洲阐明“什么是儒者”,“什么是儒者之学”说:“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儒学是经纬天地之学,儒者乃治学为世的知识分子,并非卖弄语录高言阔论以眩世人耳目的欺世盗名之徒。梨洲弟子万斯同说:“经世之学,实儒者之要务。” 而所谓“经世之学”是要“使古今之典章法制烂然于胸中,而经纬条贯实可建万世之长策。” 经世必须务实,性命之说虽有助于世道人心,即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树,但无论程朱之理学,陆王之心学,在学教流传过程中,皆易入于支离、虚无之弊,而史学则“切于人事”,由此,黄宗羲提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章学诚则提出“言性命者,必究于史”,他说: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司马迁之《史记》,孔子之《春秋》,是史书,亦为经世之书,是本诸性命而作的经世之书。章学诚认为,“讲学者必有事事”,经世致用亦“各有事事”,讲学者之“必有事事”是指性命之学不是空言,而必须结合史学,必须联系现实之事;经世致用之“各有事事”是指 “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 即当事者所遭遇的社会处境,所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性情兴趣的相互作用的实践, “事事”即“事其所事”、“事其当事”,指主体在特定社会情景中的创造性实践,即“阳明得之为事功,
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由是,实斋将浙东学术的此种实事实功、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作了深刻的剖析和表述。
蛤蟆王子- 大将
- 帖子数 : 9
注册日期 : 08-02-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